公车支出一年至少1500亿
京华时报:目前全国有多少公车?
叶青: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,全国公车数量为200多万辆,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~2000亿元。但民间和学者统计的数据是,全国公车数量约为300万至350万辆,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约为3000亿元~4000亿元。两者的数据相差很大。
京华时报:作为长期从事统计工作的学者和官员,你如何看待这两个数据上的巨大差异?
叶青:从统计角度看,两者差距大的原因可能是统计口径的不同。官方统计时,没有把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车辆列入公务用车范畴。但是老百姓不会这么认为,大家觉得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么获得了财政补贴,要么享受到国家税收优惠,它们的车辆应当列为公车。
京华时报:公车浪费,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?
叶青: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,首先是购买环节,存在超编制、超标准配备使用的问题。其次是使用环节,公车私用现象严重,一项调查显示,公车使用存在三个“三分之一”,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,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,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。最后是维修保养环节。权威调研结果显示,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,甚至有的公车一年竟更换了40多个轮胎,也就是平均每周换一个,其中漏洞可想而知。
京华时报:公车改革,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有作用吗?
叶青:肯定有作用。有调查显示,早晚高峰的机动车中,有30%的车是公车,领导也都在那个时间出门。同时,一些交通部门的缓堵政策仅对私家车奏效,往往对公车网开一面,影响了政策效果。另外,如果公务员用公共交通进行一部分公务活动,对其他市民来说,会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,这对缓堵是有积极影响的。
改革路径必须承认现实阻力
京华时报:你车改方案中“双轨过渡”的做法,被你的老朋友、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批评是“改良派”,网上也有人批评其“太温和”。你怎么看?
叶青:车改方案中“双轨过渡”,就是愿意改的改,不愿意改的仍按照老规矩办。我分析各地车改失败多、成功少的原因,在于过分追求“一刀切”,要不就是都改,要不就是都不改。但实际上,任何一个车改方案,都会有支持者与反对者,应该有两种方案供选择,逐步过渡。
京华时报:过渡期多长才合适?
叶青:如果按“双轨制”办,5到10年后,年纪大的干部陆续退休了,车改就彻底了。我们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,有时必须承认现实阻力。公车改革必须与现实的阻力适当妥协,否则,短期内的阻力太大,什么都推行不了。
京华时报:为什么没有其他地方采用你的“叶氏车改方案”?
叶青:我觉得,“叶氏车改”之所以未在更大范围推行,有两个心理因素起了作用。其一,我称之为“待遇论”,即个人升迁后,认为理所应当享受公车这个待遇。其二,是“安全论”,认为官员政务繁忙劳累,开车走夜路、走长途不安全。但我个人经验来看,开车是个简单劳动,三五年后就能成为熟练工,达到“人车合一”的程度。
京华时报:你认为全国哪个地方目前的车改经验最好?
叶青:目前杭州的车改模式有推广价值,它集中了各地的好经验,采取的是双轨制,提供两种方案供人选择,受到的阻力最小,也最有可能取得成功。另外,它将车贴打入市民卡,不能变现,让车贴真正用于公务。
京华时报:最差的模式是什么?
叶青:是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的车改,区委书记和区长居然每年领取8万元的车改补贴。这个补贴标准,严重脱离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工资收入水平,公布后引起群众强烈不满。
京华时报:你觉得,公车改革反复了13年,为什么改不下去?
叶青:公车改革断断续续的实质是,公车改革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这些受益者,即使他原来的利益不是很合理合法,但一旦利益受到影响,他还是觉得被侵犯。另一方面,这些受益者同时又是公车改革的决策者,要他来改革自己的既得利益,这个很难。
京华时报:你认为,应当如何推进公车改革?
叶青:目前全国公车改革缺乏统一的指导意见和操作原则,造成长期以来公车改革只是在少数部门、少数地区自发并分散地进行。车改的最终广泛推行,还得中央出台方向性的政策。我认为应当由中纪委牵头,制定明确的车改意见。各地各级再以此为指导,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操作方法,由上至下逐级细化推进。其间,仍要制定两种方案,允许有过渡期,不能“一刀切”。
4/4 首页 上一页 2 3 4
|